1995年8月26日8时30分,江苏省溧阳市某化工厂氧化车间一台搪玻璃蒸馏釜发生爆炸事故,锅身与锅盖的61只M20U型卡环联接螺栓被拉断,锅盖及锅身高颈法兰严重变形;重达1.5t的锅身被抛出8.5m,重0.56号的锅盖飞过围墙及圩提落到距离爆炸中心38m处,重0.14t的电动机(包括部分减速机)飞出39m;爆炸形成一个直径达1m,深0.3m的地坑。爆炸在形成高达30m高烟火磨菇云的同时,将该蒸馏釜所在的三层平台震塌,邻近二幢厂房窗户玻璃震碎,车间墙体开裂。当场一名女工死亡,另一名女工经抢救无效于第三天凌晨死亡,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。
1搪玻璃蒸馏釜的基本情况
该搪玻璃蒸馏釜为立式带夹套的Ⅱ类压力容器。锅内设计压力为1.6MPa,工作温度0—200℃,介质为除HF、含F+介质、浓磷酸(浓度30%,180℃)及强碱(pH12,100℃)外各种介质,介质毒性:中度危害、高度危害、很度危害及易燃。夹套内设计压力1.OMPa,工作温度0~200℃,介质为冷却水、饱和水蒸汽。该压力容器1993年8月出厂,1993年11月投用,1993年~1994年用于生产对硝基苯甲酸,1995年2月开始交替生产邻氯苯甲酸、对氯苯甲酸、间硝基苯甲酸、对硝基苯甲酸。1995年8月1日停车检修,8月13日开车生产邻氯苯甲酸。蒸馏釜锅盖上装设有压力表、温度计、爆破片。
2生产工艺概况
生产邻氯苯甲酸时锅内介质为邻氯甲苯、冰醋酸、钴类催化剂(简称CAT)、氧气,锅内温度要求140~160℃,压力0.8~1.OMPa;夹套介质为150℃饱和热水。具体操作工艺过程如下:(1)每班向锅内投入200kg邻氯甲苯,600kg冰醋酸,9kg催化剂。(2)关闭进料阀,向夹套内进150℃饱和热水。(3)内锅温度达130℃时关闭热水阀,同时向内锅通氧气,通氧压力由0.2MPa缓慢提高到0.9MPa,一锅料共通氧15瓶。(4)通完15瓶氧气后保压30分钟。(5)将物料放入结晶锅结晶,结晶后脱水。
3事故概况
1995年8月25日夜班(16:00~24:00)开始出现通氧困难,即一通氧锅内压力就上升至0.9MPa,为此未完成一锅料的生产任务。26日早班(0:00~8:00)继续加工上班留下的一锅料至5:00结束,因前班的生产不正常,投料时就将每锅200kg邻氯甲苯改为投入150kg,但生产中仍出现了通氧困难的情况,为此将内锅放空一次。8点白班人员接班,继续上班一锅料的生产,8时30分再次出现通氧困难,于是三名当班女工同时走出二楼操作室分别查看反应情况,此时爆炸发生,位于二楼操作室门口的女工当场死亡,去三楼查看锅内反应情况的女工烧伤后(烧伤面积98%Ⅲ度)从三楼跳下,后经抢救无效于第三天凌晨死亡,下楼查看通氧台情况的女工幸免于难。
4事故原因
(1)该生产工艺由江苏省常州某化工研究所提供,据该所人员分析,认为引起爆炸的压力是反应过程中产生的-可能是反应过程中混入了铁离子,铁离子使钴类催化剂纯化,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后,反应速度得不到控制,锅内压力急剧升高,从而引起爆炸。
(2)压力容器使用管理差。全厂有在用压力容器30台,办理了使用登记证的压力容器只有8台。对1995年6月22日市劳动部门发出的“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意见书”提出的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:没有加以重视和认真整改。同时压力容器管理人员和操作工的业务素质差,对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知识缺乏了解,压力容器操作工无证上岗。这些是发生事故的诱因。
5事故教训
(1)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工作。
(2)对生产工艺的成熟性及设备的选型,应组织有关专家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认真论证。
(3)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压力容器技术特性,制订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、岗位责任制及管理制度,在危急情况下应有安全可靠的应急措施。
(4)当压力容器的运行发生不正常情况时,必须停机检查分析,查清原因后方可继续生产。
(5)要加强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,应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方可上岗操作,以提高操作人员处理事故的能力。